秋风四起,正值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开启人生新篇章。
但一些不法分子专挑涉世未深的毕业生求职者进行欺诈。求职不易,还需警惕,大家努力收获offer的同时,也要小心“求职陷阱”。
那求职过程中的“陷阱”主要有哪些呢?
一、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而这些非法职介机构即便提供了岗位信息,往往也是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就业岗位。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了解其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二、兼职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求职时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当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泄露银行卡、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三、收费陷阱
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高校毕业生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有些中介机构与不法用人单位合作,先由中介机构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费用,毕业生到该用人单位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还有些机构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毕业生必须缴纳相关费用。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毕业生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四、传销陷阱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传销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五、合同陷阱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要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
六、试用期陷阱
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者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
防范提示 / ATTENTION
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约定无效,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期间,应正常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除此之外,还需谨防境外高薪诱骗陷阱、“内推”陷阱等。
所以,求职时务必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例如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等网站求职。
一旦遭遇上述情况,请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